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近年来,随着特种部队的发展和特种作战作用的凸显,许多特种部队题材的影视剧纷纷登上银幕。但平心而论,这些影视剧鲜有佳作。尤其是反映革命战争的作品中,那些粉墨登场的"特种部队"常常让人大跌眼镜:满嘴21世纪的战术词汇,用的是二战以后问世的枪械,再加上"弹药无限+液氮冷却"的外挂,简直惨不忍睹。

这些"穿越感"极强的影视剧确实不值一驳,但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却真实地组建过堪称豪华的精锐特战部队。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军装备水平与敌人相比差距甚远。但通过合理分配武器弹药,在一定条件下将优势装备尽可能向一支精英部队倾斜,我军还是打造出了在当时看来绝对算是"穿越"水准的超强战斗力,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老山侦察作战,是我军现代特种作战的起点,但特种作战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理念早已有之

我们要先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革命战争年代乃至整个民国时期,说"特种兵",不是指今天我们的执行特殊任务、掌握特殊技能、装备特殊武器的特战部队。在那个时代,受限于国内落后的工业和科技实力,不管是哪路哪派的武装,基本上都是以陆军为主,而其陆军又基本以步兵为主。所以,革命战争时期所说的"特种兵",指的是陆军中除了步兵以外其余比较少见的兵种,例如装甲兵、炮兵、工兵、防化兵等。例如大家熟知的"东北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其实就是"东北野战军炮兵装甲兵纵队"。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军迷还按照以往惯例,称呼这些非步兵部队为"特种部队"。

现代意义上的特种兵,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至少在1982年出版的《军语》中,尚没有"特种兵""特种部队"的词条。海湾战争后,中国才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特种作战的理念,组建真正意义上的特种部队。但是,中国特种部队和特种作战的起步却一点也不晚。早在冷兵器时代,各路兵家派遣精锐小部队"出奇制胜",就已是克敌的不二法门。革命战争年代,在特种作战的运用上,人民军队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从南昌起义到新中国成立的22年中,由于我军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敌强我弱的严酷环境下作战,出奇制胜更成为人民军队生存的必须和制胜的法宝。

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翻崖强攻日伪阵地的八路军战士

红军在四渡赤水前,曾经受挫于土城。当时红军的对手川军郭勋祺部,正是刘湘重点试验的"特战旅"。据记载,该旅的编制极为特殊:"三三制"编成之下,每连三个排、每排三个班,一连的9个班中,除第1、4、7班装备步枪外,第2、5、8班集中使用驳壳枪和川造汤姆逊冲锋枪,第3、6、9班使用47毫米迫击炮提供火力支援。光看这支部队的"家伙",其火力绝对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军队中"冠绝群雄",也难怪会让红军吃苦头。

也正是有了土城的教训,红军开始注重组建这种短小精悍、火力强大的"特种部队"。强渡大渡河时,红军精挑细选的18名突击队员,每人一支盒子炮、一支"花机关"(即德制或仿德制MP18/28冲锋枪)、一把大刀,外加四颗手榴弹。这种全部装备自动火器的"冲锋枪突击队",比起号称实现全自动化射击的苏军"冲锋枪连"早了足足8年。可以说,这支红军突击队的装备水平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18勇士正是凭着这种超强的火力优势,在大渡河对岸守敌的火力范围内,不仅强渡成功,还在登岸后一举打垮对手、拿下渡口,当年还有比这更牛的特战部队吗?

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石棉县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里的雕像,真实还原了18勇士手中的驳壳枪、花机关

稍后的飞夺泸定桥之战中,红军再一次效法之前"冲锋枪突击队"的成功经验,22名夺桥官兵全部装备"花机关",他们到达桥头后,硬是凭借冲锋枪泼出的"子弹雨",将对面敌军一个连死死压制,从13根光滑的铁索上顺利通过,将敌军驱散,为大部队成功过桥立下头功。不说别的,如今又有哪支特种部队敢在敌人的火力射击下壮着胆子从铁索上爬到对岸?

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德制MP18冲锋枪,因其枪管布满散热孔且能像机枪一样连发,故被当时的国人称为"花机关"

翻看我军战史,就会发现革命战争年代在我军战斗序列中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编制,那就是"手枪团"。当然,这个手枪团并不是一个团,确切来讲应该叫"团级战斗队",故而下文我们便称其为"手枪队"。

手枪队,顾名思义当然使用的是手枪。但是用什么手枪,那是很有讲究的——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驳壳枪,也叫"盒子炮"。这种枪因作为自卫手枪来说重量和尺寸太大,作为战斗手枪来说尽管能连射但射程、威力不如冲锋枪,所以在欧美国家普遍被嫌弃。然而在落后的中国,此枪却大受各路武装的欢迎,较好地弥补了当时中国军队缺少自动火器的缺陷。

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手枪队大概是最大名鼎鼎的一支特战武装了。该队一百余官兵都是优中选优的精锐,人手一支驳壳枪、一支骑枪,专门用于对敌进行奇袭、渗透、破坏作战。例如消灭第25路军别动队、智取柳林镇、痛击青草塥保安团等,都是他们的经典战例。鄂豫皖红军转战川陕后,该手枪队便在原苏区实施游击战,像幽灵一样来无影、去无踪,打了就跑,让蒋军头疼不已。

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红军手枪队的战士,可见其装备的驳壳枪与子弹带

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前线对日作战,并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以八路军为例,1937年组建时只有12个步兵团,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便发展到160个团。不过由于发展太快,许多新建部队缺乏训练,加之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大部分团并无战斗力。百团大战中我军参战兵力看似不少,但实际上打硬仗的还是第120、129师的几个老主力团。随着日伪将攻击矛头重点转向根据地及人民军队,八路军扩编过快所带来的缺点暴露无遗。经过几次严酷战斗,那些战斗力不强的新兵团损失惨重。到1941年,八路军总兵力由百团大战时的40万下降到30.5万人。相比于华北地区日军32万正规军加36万伪军,我军在人数上已处于明显劣势,更不用说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了。

在这种情况下,改编原有步兵团,以充实野战部队、提高战斗力和装备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的作战形势成为我党我军一项迫切任务。为此,八路军对部队编制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每个军区保留2-3个战斗力最强的团作为基干部队,视为甲种团。甲种团满编2700人,采用"三三制"编组,每团3营9连,另加团部直属侦察连、特务连和迫击炮连,共12个连,其定位是军区的战斗骨干,随时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对于人数不满千的团,拆散后重新组合,编制乙种团,取消营级建制,团直辖4个步兵连,另加特务连和侦察连,理论编制为1080人(实际大多是六七百人)。这种团定位也是主力军,但主要坚持地区斗争,必要时执行野战任务。从实际规模上看,乙种团不过是加强营级别。但其非战斗人员很少,连、排、班中多为原先各团战斗骨干,整支部队兵力虽然少了,但兵员素质较之前的大团反而要好。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很多"架子团"被裁撤,其武器都被并入新编团,这样新编各团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像乙种团,其每个连都能有至少3挺轻机枪,还有2到3具掷弹筒。此外在步枪上以连为单位,口径基本一致,减少了后勤负担,且因八路军当时弹药有限,主力部队缩编便能集中更多弹药到精兵手中、提高歼敌效率。

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我们以冀中警备旅第1、2团为例,在1941年的整编中,第1团被划为甲种团,第2团被划为乙种团。第2团的四个连,第1连全部装备日制三八式步枪,第2连全部装备中正式步枪,第3连全部装备捷克造Vz24步枪,第4连全部装备老套筒步枪。轻机枪方面,为对应弹药口径,除第1连装备3挺日制96式轻机枪(与三八枪同用6.5毫米弹)外,其余三连均装备捷克式轻机枪。团特务连编有警卫排、重机枪排、通信排、迫击炮排和步兵炮排。

这样一来,第2团就成为了拥有步、炮、侦察、通信多兵种编成的"合成营"(前文已述,乙种团属于加强营规模),这可以说是相当"超前"的编制了。而在当时,敌后日军主要是以中队为单位进行单独配置,一般一个据点配一个中队。日军的中队级别上与我军的连相当,但规模比我军的连队大,相当于我军的营。如果算上配属的伪军,则一个据点中的日伪军总体规模和我军乙种团差不多。敌后日军由于系治安部队,装备无法和野战军相比,其步兵中队理论上有9挺轻机枪,不如我军乙种团的12挺。

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战斗中的冀中警备旅第2团

所以在1941年以后,无论我军进攻日军据点,或是防御日军来自据点的进攻,乙种团在兵力兵器上完全不落下风,常常能和日军正面硬刚。1942年的五一反扫荡中,改编后的第2团仅减员不到200人,歼敌却达570余人,还俘获伪军160余人、缴枪100余支。战斗中,第2团常常能在战斗地区组织1-2挺重机枪、2门迫击炮、6挺轻机枪和3-6具掷弹筒,以强劲火力掩护尖刀连冲锋,给敌造成重大杀伤,"合成营"的战斗优势凸显无疑。

德国二战一个团编制(川军一个团编制多少人)

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1-43),解放军出版社

2、《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1-50),内部刊行

3、《游击战参考资料选编》(1-18),内部刊行

4、《红军长征档案史料汇编》,中国档案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9月9日 15:09
下一篇 2022年9月9日 15:1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